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这些防溺水知识,大家一起学起来!

2024-09-11 11:41  阅读:114 

关于溺水4个误区要了解

误区一: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开放水域情况复杂,会游泳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野外水域,水下情况往往十分复杂,可能有水草、淤泥等容易困住游泳者,进而可能发生溺水事故。

误区二:使用游泳圈能避免溺水

游泳圈不是专业的漂浮设备,当水流发生变化,未抓住游泳圈或者游泳圈功能失效时,都可能引发溺水。

误区三:溺水时会大声呼救

溺水时,人无法发声,甚至意识模糊,通常没有声音,影视剧中经常出现溺水者拍打水面、大声呼救的场景,但实际上,真正溺水的人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如果有人趴在水中或站在水中发愣,实际上可能已经意识模糊,需要尽快救援。

误区四:手拉手就能救出溺水者

手拉手救援,不仅无法把溺水者救上来,还会导致更多人溺水。

发生溺水应如何自救与施救?

溺水自救,记住这 3 点

· 放松身体向后仰,不要挣扎,防止下沉。人体可以产生浮力的肺部位于上半身,而身体的重心位于下半身。在身体没有放松时,人会沉入水中。

· 将双手举过头顶,这样重心会向上移动,帮助身体仰躺在水面。抬起下巴,尽量让口鼻露出水面,保证呼吸,同时大声呼救。

· 注意周围有没有能帮助漂浮的物品,可将密封的空塑料瓶等具有浮力的东西抱在身前,帮助漂浮。

发现他人溺水,记住4个字

在岸上通过“叫叫伸抛”法施救

· “叫”: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更多人的帮助;

· “叫”:拨打 110、119、120 等报警求助;

· “伸”: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树枝、木棍、竹竿等递给落水者;

· “抛”: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空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帮助其漂浮待援。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副院长谭苗青表示,如果在野外,没有救生圈的情况下,可以采集长树枝或者将连接衣物变成救生长绳,把溺水者拖回岸边。

如果离得较远,则可以通过寻找塑料瓶或者泡沫,绑进衣服里面,做成简易的救生圈,抛给落水者。

如果具备下水救援的条件,救援者要从背后接近溺水者,托起他的身体,让他的头露出水面,侧游上岸。

救上岸后,根据状态采取不同急救措施:

儿童溺水6大高危场景千万警惕!

低龄儿童在家中蓄水容器里溺水

对于 5 岁以下的低龄儿童,家中蓄水容器,如浴盆、水桶、洗衣机等都是“深水区”,可能导致儿童溺水。

儿童玩耍时掉入小区景观池等

家附近的户外水域需要警惕,小区人造景观池、水系以及施工工地内临时形成的深水洼等场所,可能发生儿童溺水事件。

孩子三五成群,结伴在野外玩水

孩子与同学等结伴去江、河、水塘等开放性水域玩水时,若没有家长监护,可能冒险涉水发生意外。野外水域还存在岸边湿滑、淤泥松软难挣脱、水草易缠身、人烟稀少难以获救等危险。

儿童在泳池游泳时抽筋或在水中打闹

公共泳池和水上乐园等场所,可能存在人多拥挤、管理不善等问题,如游泳时抽筋或多人在水中嬉笑打闹,可能导致孩子呛水进而惊慌失措发生溺水。

儿童坐着充气玩具在深水池中玩水

塑料充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等不是专业漂浮装备,只是帮助孩子暂时浮在水面的辅助工具。当水流发生变化时,这些辅助工具可能在水流推动下突然翻过孩子头部,或是因孩子没有抓稳而脱离控制,造成儿童溺水。

儿童在浅水区时家长疏于看护

即使身处泳池浅水区或浅水海滩,孩子也可能因滑倒、抽筋、水流湍急等原因发生溺水,家长要时刻对孩子进行看护,不能分心聊天或玩手机。

一个个惨痛事故,为我们敲响警钟!再次提醒各位家长,看好孩子,学好急救,远离危险水域。

来源:综合科普中国、南宁疾控

11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