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人们慎终追远,祭奠逝者、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今年清明期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虽然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生活逐渐恢复常态,但境外疫情加速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很大,仍未到扎堆聚集时,很多地方暂停清明节期间的现场祭扫活动,倡导“云祭扫”“代祭扫”,鼓励家庭追思等多元化方式寄语哀思,既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护佑生命健康安全,也激荡清明心态,让物洁、感恩、心净的清明境界得以升华,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在《岁时百问》的说法,指出清明时节仍是大自然的节日。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木复苏、生命勃发,万物洁净启轮回,正是亲近自然,享受美丽春光时。古时清明又为寒食节,禁火寒食寓意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守护家园、爱护自己。在防控疫情时刻过好清明,就应守法依规,做好防护,破除焚烧纸钱香烛、燃放鞭炮等陋习,摒弃不文明祭祀,更多用敬献鲜花等文明祭祀新风,把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魂,标注为清明心态,用以展现一个有境界的清明祭祀,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的责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耳熟能详的诗句,表达着自古传承的清明节哀思、感恩境界,寄托着清明节日的人文内容。在追远思亲的节日里,更应传扬文化、传承精神,顺应时代发展,在礼敬、怀想中升华情感,在思考、感悟中感恩先人。过个有内涵的清明节,不是对习俗的复制,而应传承我们民族世代绵延、尊祖敬宗的文化情怀,把中华儿女特有的“感恩”情结,凝聚成对祖先敬仰追思的清明心态,让厚养薄葬成为感恩的真谛,从而抵制祭扫活动中铺张浪费的不文明行为,使清明祭奠先祖彰显与时俱进的境界。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宋代《清明插柳》的诗句把古人插柳、戴柳的清明习俗写得身临其境,也让我们透过插柳活动,感悟古人清明时节祭扫和踏青的融合。可见,清明祭祀不仅是缅怀祖先,还注重获得心灵的净化,在对亡故的先人表达敬意和伤怀时,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顺应,体现价值追求,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升华。清明祭扫既扫去逝者墓碑的尘埃,更扫去祭祀人的心里灰尘,让人们的心灵重回自然,获得情感体现上的纯净。
清明节之所以源远流长,有着强大活力,就在于清明祭祀中展现的生活境界。感念人生、亲情温馨,踏青扫墓、慎终追远,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哲理。让清明节更多拥有时代气息,我们都应多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力,保持清明心态,践行绿色祭扫、“云”祭扫,用文明的方式表达深切缅怀之情,让清明节的朴素还原。
陶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