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杨佳欣 发自北京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多重政策红利。
3月5日,互联网医疗被首次纳入中央级医保文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将符合条件的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的发展。
在上述文件出台前,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两部门已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在线开具电子处方,线下采取多种方式灵活配药,参保人可享受医保支付待遇。
具体而言,诊疗费和药费医保负担部分可以在线直接结算,参保人如同在实体医院刷卡购药一样,仅需负担自付部分即可。
在上述两份文件中,“可开具电子处方”以及“线上购药入医保”则是互联网医疗在政策层面的两个重要突破。而根据此前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中规定,线上医疗平台不能确诊以及开处方,也因此互联网医疗在长时间内被看做只是线下医疗的补充。
医疗行为指数研究与评价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小东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并不只是目前疫情期间的应急手段,从医保局的态度来看,医保电子凭证将大范围推广,而‘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的模式也将逐步渐走向常态化”。
不过,“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整体还处在线上轻问诊、导诊的初步环节,‘不可首诊’政策未见明显松动。”刘小东坦言。这也意味着,医保纳入互联网医疗虽已是政策上突破,但这一行业仍然还面临多重考验。
武汉下单两天收到“救命药”
“虽然在武汉交通受到一定管制,但在网上下单后两天就收到了药。”家住武汉市洪山区的吴女士称,家中婆婆两年前乳腺癌复发,需长期服药治疗,父亲患有慢阻肺,日常必需的吸入剂已经所剩不多。
由于两位老人所需的药物大多数为处方药,吴女士在是否要申请去医院就诊中摇摆不定。2月26日,吴女士在朋友圈看到武汉线上诊疗纳入医保的消息之后,迅速在网上注册问询。在她上传了两位老人的病例后,医生咨询了老人的既往病史、服药情况及目前的身体状况,随后为老人开出了电子处方。“在目前社区全封闭的情况下,这是‘救命药’。”吴女士说。
2月26日也是武汉微医互联网医院上线的第一天。据悉,武汉微医互联网医院是武汉首家纳入医保支付的平台型互联网医院。上线首日,该互联网医院就开出了近两万单处方。除微医之外,武汉当地还有三家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也已接通医保支付。
事实上,在武汉市上线国家医保电子凭证并非是国家医保局的首次尝试。
早在2019年8月,国家医保局在《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中就曾指出,要“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价格、医保支付政策,支持‘互联网+’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促进医疗服务降本增效和公平可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重构医疗市场竞争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直至2019年11月末,国家医保局才开始在广东、上海、黑龙江、吉林等地区开展医保电子凭证试点。
“疫情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贺滨表示,前期发展缓慢原因之一是医保机构可能存在费用监管方面的担心,在系统建设方面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时间。
刘小东则指出,对于这种涉及重大财政投入的公共项目,政府自身需要一定的项目流程、发展时机以及经费支持来确保最终政策的落实,因此推动难度比较高。例如,需要打通各地的医保电子系统,沟通以及协调难度等。
机遇与挑战并存
政策层面的利好,促使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加紧布局。
3月7日,时代周报记者从医药新零售企业叮当快药处独家获悉,叮当快药也正在与医保局进行相应地沟通,计划在深圳等城市试点在线医保到家支付。
“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将对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很大的促进和提升。一旦医保实现在线支付,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医药新零售模式将是受益者。”叮当快药CEO俞雷说。
平安好医生方面也对新政表示了欢迎。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本次“互联网+医疗服务”支持医保支付给予了互联网医疗企业和公立医疗机构平等的发展条件,对线上开具的处方给予认可。“预计未来,互联网医疗可以更快更好地开展,比如常见病、慢病复诊、开具处方等服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医疗借疫情契机,在迎来政策突破的同时,也同样面临多重考验。
例如,线上诊疗的复杂操作方式似乎仍然有改进空间。有用户表示,目前的操作流程对于老人来说过于复杂。“家里的老人不会用这么复杂的程序,加上没有和年轻人住一起。电话也教不会他们怎么‘刷脸’。”老家在武汉的王先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困扰。
此外,“互联网医院的线上处方权未必会适用所有的病种。”贺滨指出。目前,武汉的在线医保购药只面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变等10个慢病重症病种的参保人员提供。
而从商业层面上看,互联网医疗平台目前应思考如何在疫情后依然能够留住用户。刘小东说:“疫情结束后,在线活跃人数可能会较疫情期间有所下降。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说,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培养用户黏性以及寻找自身合适的盈利模式仍然要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