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
2019年,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更高要求,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顺利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亲临江西视察时指出,江西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全面开展“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整治,发展绿色产业、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保持领先,生态优势巩固提升。
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呈现五个鲜明特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进一步树牢,干部群众关心、参与、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显著提高,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环境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试验区重点制度创新任务基本完成,省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监管、绿色金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总结20项改革举措在全省推行、形成120条特色改革示范经验。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9.7%,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3.3%,高于国家考核目标9.3个百分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国务院肯定,成为中部地区首个通过国检验收的省份。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6.1%、21.2%,同比分别提高2.3、4.1个百分点,三产占比超过二产占比,“生态+”和“+生态”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生态江西品牌进一步打响,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景德镇“城市双修”、上饶横峰农村环境治理获得国务院表扬,新余生态循环农业、鹰潭余江“宅改”经验等向全国推广, 宜春“生态+大健康”入选改革年度案例。成功举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省鸟”白鹤成为全省生态优势新名片,率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生态江西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重点抓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生态制度更加完善。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力度,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是完善国土空间管控体系。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政策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在全省范围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出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意见,推动建立“四级三类”空间规划格局。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加快推进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多规合一”试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形成初步成果。二是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省市县全面组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机构,率先建立五级林长制并在全国推广,河长制、湖长制形成升级版。流域监管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创新地域与流域相结合的环境资源司法体系,率先设立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机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环境资源审判、生态检察等改革全面推开,省级环保督察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全年查办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4939件,提起公诉1336件,判决969件。三是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更加完善,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水权市场改革深入推进。抚州市率先形成生态产品与资产核算成果,开展武宁、崇义、浮梁、靖安等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探索生态产品评估、抵押、转化路径。四是完善绿色责任考核机制。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的“指挥棒”更加有力。
(二)深入推进系统保护修复,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统筹推进全流域治理、全要素保护,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加强全流域保护修复。实施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完成造林104.7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77.9万亩,下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1.2亿元,补偿标准居中部首位。加快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出台流域保护治理规划,划定河流管护范围5042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29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9平方公里。建成鄱阳湖湿地生态预警监测系统,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范围扩大至12个县,全省湿地面积保持在91万公顷。二是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190个、森林公园182个、湿地公园99个,占全省国土面积10.2%。实施“绿盾2019”专项行动,整治违法侵占自然保护区问题527个。三是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品牌。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环境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110余项,山区崩岗治理“赣南模式”、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获得国家部委肯定,加快探索南昌城市滨湖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新模式,深入推进吉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和典型模式,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品牌进一步打响。
(三)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治理更加有效。聚焦突出环境问题,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系统治理,全面实施八大标志性战役、30项专项行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为统领,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推进“三水共治”。取缔非法码头86座,完成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16个,整改进度列沿江省市第2位,整改工作新机制获得国家长江办肯定并推广。二是以重点领域环境治理为关键,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开展“净空行动”,全面推动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农作物秸秆禁烧、柴油货车污染整治,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7%。大力开展“净水行动”,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新改建污水管网1126公里。大力开展“净土行动”,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建设用地污染、危险废弃物等专项整治,建成垃圾焚烧处理设施13座,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到9200吨,化肥农药使用量进一步下降。三是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治理设区市城市黑臭水体29个,全省中心城区道路机扫率达86.49%。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统筹63亿元资金推进2万个村组整治和36个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59个县实施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完成农户改厕56.09万户。
(四)深入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生态经济更加壮大。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一是生态产业质量不断提升。全面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省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结构调整“1+9”、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291个,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达2888个。油茶、竹类、香精香料、森林药材等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率先上线运行省级农产品标准化及可追溯平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二是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有望达1.6%,专利申请达到9.1万件。深入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大干项目年”活动,航空、电子信息、中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出台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意见及行动方案,推进5G商用、“03专项”试点,加快打造“物联江西”和VR产业“江西高地”。三是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持续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6.3%,淘汰煤炭落后产能183万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立生态文明地方标准180项,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7家、绿色工厂33家,推进6个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全面落实环保电价、差别电价、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541万千瓦,全省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5.2%。四是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推进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赣江新区发行全国首单绿色市政债12.5亿元,全省绿色信贷余额达2241.6亿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健康养老等产业,旅游接待总人次、总收入分别增长15.65%和18.5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5%、首次超过二产。
(五)深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生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坚持生态文明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不断凝聚全社会的共识与合力。一是生态文化氛围浓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全省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养成实践活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加强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开设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发展等生态文明系列专题课程,推动生态文明培育考核纳入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积极组织节能宣传周、寻找“最美环保人”等活动,开展“河小青”志愿服务近10万人次。二是样板创建亮点纷呈。赣州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经验向全国推广,成功创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萍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抚州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九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先后落地。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11个,数量居全国前列。井冈山、婺源、资溪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54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139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形成一批示范样板。三是生态惠民成效明显。江西列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全年筹集流域生态补偿资金39.22亿元,建立省内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启动新一轮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建立赣湘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快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选聘生态护林员2.15万人,带动7万人口实现脱贫,遂川、乐安、上犹、莲花等生态扶贫试验区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加快推广碳普惠、垃圾兑换银行等绿色活动,全省设区市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位居全国前列,新创建3个“中国天然氧吧”、12个“避暑旅游目的地”,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出台《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修订)》等地方性法规,深入开展环保赣江行活动,通过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专项报告、法律监督、专题询问等举措,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和推动,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省政协常委会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决策部署情况”、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整治、市县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等课题,开展调研视察活动,积极建言献策,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推进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约束趋紧,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优、关键领域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二是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落地。生态文明制度落地生效还需进一步抓紧抓实,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生活垃圾分类、生态环保市场化改革等仍需加快步伐,生态文明的政策法律体系有待健全。三是生态环境整治任重道远。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不足,环境污染问题仍时有发生,水污染治理、化工园区整治、危险废物处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仍需持之以恒推进。
二、关于2020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总体思路和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完成阶段性任务、形成阶段性成果的决胜之年。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面完成试验区改革任务,实现试验区阶段性目标,认真总结试验区经验成果,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的“绿色画卷”。
2020年的工作目标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中央部署的38项重点改革全面出台,形成15项可供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成果,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水、空气质量优于国家考核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7%、22%,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8.5%,单位GDP能耗、水耗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围绕实现年度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改革落地,在打造绿色制度样板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对标中央改革部署,全面抓好已出台制度的贯彻落实,深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控制度、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生态综合补偿、城乡环境第三方治理等重大改革试点,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供给,加快流域综合管理立法,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加强生态文明立法,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开展改革成果总结和成效评估,提炼形成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治理、绿色金融改革、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生态司法改革等重点领域再形成一批可供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
(二)突出污染防治,在打造绿色屏障样板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五河两岸一江一湖”全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攻坚行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实施生态环保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强化工园区、生活污水、垃圾焚烧、危险废弃物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污水管网1000公里,新增垃圾焚烧处理设施4座、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5200吨,全面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积极争取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资金支持,推进长江经济带和赣江流域生态保护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药化肥减量替代,推进乡村森林公园建设。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行动计划,在赣州、南昌、吉安等地形成综合治理的典型样板。大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加强矿山修复和尾矿库治理,全面落实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重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三)突出价值转化,在打造绿色经济样板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深入推进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县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大健康等绿色生态产业,健全财政资金与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价值转化挂钩激励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生态资源市场体系、多元化生态补偿体系,努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深入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加快培育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5G商用和“03专项”试点,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快九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项目,积极创建国家产业园区绿色升级试点。加快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争取国家在我省组建区域性环境权益交易中心。加快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化产融合作、普惠金融、开发区金融等创新,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四)突出全民行动,在打造绿色文化样板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大力培育生态文化,挖掘江西生态文化内涵,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态文化研究创新基地、生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组织办好森林旅游节等重大活动,不断提升江西生态文化品牌和影响力。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开展节能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规范发展环保社会组织,健全生态文明志愿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生态兴则文明兴,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聚力,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阶段性任务,奋力迈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新步伐,不断提升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的“绿色画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