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晚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动情地说:“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如此闪耀,得益于中国人民出色地搭建了安全的奥运舞台。”
防疫安全与精彩赛事达到平衡,“让闭环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国做到了。16天的时间里,北京冬奥会牢牢守住了国内社会疫情防控安全底线,让运动员在冰雪世界里竞技起舞,也将新冠病毒拒之门外,为世界呈上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体育盛会。
闭环管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运行
本届冬奥会开始时,全球疫情每日新增确诊数依然触目惊心,有人持有怀疑态度:“1万多外国人参会,防疫成果会不会‘破防’?”
“要坚决守住安全底线,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针对各种风险挑战,完善工作方案和预案,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确保万无一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1月23日以来,从首都机场入境的涉奥人员超过1.8万人、行李超过了4.8万件,但人员通关、安检、防疫高效有序。
“根据入境人员可能的活动轨迹,将涉奥场所内相应区域划定为闭环管理区域。闭环内区域单独设置进出通道,做到空间分区、人员分类、持证进入。”北京市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介绍,闭环管理是最重要的措施,涉奥人员在场馆、酒店、住地、场站等点位之间,实现“点对点”连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的关键词是闭环管理、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和N95口罩、应急预案与全程负责,为涉奥人员铸牢‘防疫墙’。”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公共卫生处副处长王全意介绍。
冬奥会期间,记者乘接驳车行驶在冬奥会专用车道上,与社会车辆并肩而行;闭环内的很多场馆、酒店,距离外面的世界只“一墙之隔”,但墙内墙外,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巴赫主席多次点赞:“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非常成功,闭环内阳性病例率约为0.01%,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科技助力,进一步筑牢场馆防疫网
在这场奥林匹克盛会中,科技的助力,让防疫底气更足。
涉奥人员抵达冬奥村后,迎接他们的“智能防疫员”让人眼前一亮。面对此设备,进入人员无需摘掉口罩,一秒内便可实现身份识别、智能测温等8个查验环节。而在海淀区两个场馆的闭环外入口及观众入口处,19台“电子哨兵”坐镇,快速核验观赛人员健康宝、核酸、疫苗等信息,提升人员通行速度,开赛至今累计通行超过4万人次。
“这是一个智能消毒机器人,能自动喷洒消毒剂。”冬奥会期间,德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莱昂·沃肯施佩格在社交网站上向网友展示了这一防疫高科技产品。他感慨说:“我从未感到有哪里比这里更安全。”“在面对复杂物体时,这款机器人不仅能识别其形状,还能自主规划消毒轨迹,发出222纳米波长的紫外线,对被照射的空气实现消毒。”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晋闽介绍。
冬奥会上,总能看到不少行走的“卫士”——“全能防疫机器人”。它们一旦发现谁忘了戴口罩,便会立刻发出提醒:“请佩戴口罩”。
一个个“硬核”机器人如同移动的堡垒,而感知网络则是“拉网布阵”。“每个进入闭环的人员都有一张注册号构成的‘身份证’,通过‘身份证’与感知设备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对人员安全社交距离进行分析,精准测出同一时间内某空间的人员分布情况,完成疑似密接快速排查工作。”海淀区运行保障指挥部调度中心副主任、海淀区体育局局长张彦祥说。
在海淀区,多体征感知设备、气溶胶监测技术、大通量测温设备的使用,进一步筑牢了场馆的防疫网。张彦祥介绍,通过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技术,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全部点位采样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防疫“战士”,默默坚守一线
冬奥会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一支支专业的医疗防疫小分队的身影。
冬奥会期间,18家定点收治医院备勤人员日均超过1500名。北京冬奥组委疫情防控办公室副主任黄春介绍:“我们将涉冬奥伤病员分为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确诊与疑似患者、闭环内的发热等症状患者、闭环内其他伤病员、闭环外的发热等症状患者、闭环外其他伤病员、入境无症状感染者6类,由18家定点收治医院和5家无症状感染者隔离设施进行精准分类收治与管理。”
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负责人敖英芳介绍,近3年来大小十数次的“实战演练”,让他们对防疫更有信心。在北京市,定点医院每日约2200人在岗值守备勤,做到医生等患者。
在延庆赛区负责防疫保障的北医三院医院感染管理处的安卫红告诉记者,他们采取预前管理,和相关专家制定了相应的院感防控流程,确保赛时保障期间不发生聚集性病例。此外,在远程会诊中心,她负责监控接诊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个人防护情况,并负责在诊疗结束后指导诊室终末消杀及环境核酸采样。从1月23日开始到2月23日,医护人员总共完成了2022170人次的核酸检测。
“疫情防控是冬奥会保障工作的一个挑战,我要向我们的中国朋友和同事们致敬,他们的确做得非常棒。”在北京冬奥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马克·亚当斯说。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