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万千气象看江西】洪皓与他的儿子们

2024-06-25 11:38  阅读:59 

洪皓与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同为宋代名臣,忠义守节,匡国济民,且皆有著述传世,在历史的车辙中留下“一门三相”“洪门四学士”的美誉。

两宋的文坛,星光璀璨,眉州“三苏”、南丰“三曾”、临川“二晏”等家族式人才如井喷泉涌,而鄱阳“四洪”赫然名列其间。“四洪”是指宋代饶州鄱阳的洪皓与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父子四人同为宋代名臣,忠义守节,匡国济民,且皆有著述传世,在历史的车辙中留下“一门三相”“洪门四学士”的美誉。

洪皓陵园广场。 汪填金/摄

忠贯日月赛苏武

洪皓(1088—1155),字光弼,南宋著名的爱国重臣。他在任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他乡15年,坚贞不屈,保全气节而归,被誉为“第二个苏武”。

洪皓担任秀洲(今浙江嘉兴)司录时,当地发大水,百姓农田几乎全淹,粮食绝收。他打开粮仓,低价卖出公粮救灾。但仅靠一点粮仓存货根本满足不了百姓果腹之需。

正好此时浙东官米船过境,他建议郡守扣留下来,郡守不同意,洪皓说:“愿以一身以易十万人之命。”为救灾民,洪皓冒着杀头的风险截下官粮,老百姓感恩戴德,称他为“洪佛子”。甚至连趁灾流窜的盗匪,每次经过“洪佛子”家都要避开,不敢惊扰。

建炎三年(1129)五月,礼部尚书洪皓受宋高宗委派,率使团出使金国议和,被金羁留,辗转数年后,被流放到遥远的冷山。流放之前,金国左副元帅完颜宗翰逼迫他到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

洪皓慷慨而言:“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

洪皓手持大金通问使的旌节,背负着使命和屈辱出发,前路漫漫,生死未卜。自从宋皇手中接过通问使的印符和节旄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拥有自我,他只代表大宋。他步履艰辛,却信念坚毅。流放的行程足足走了两个月。

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到冷山(黄龙府北,今吉林农安),翻燕山,过长城,涉辽河、松花江,一路越走越寒冷,越走越荒凉。抵达的羁留地冷山更是一处“四月春草方生,八月即已下雪”的极地,但洪皓的忠贞之心如冰雪封冻,坚不可摧。

洪皓像。 张新冬/摄

15年后,这位大宋忠臣终于获释南归。在途经旧都汴京城时,洪皓感慨万千,写下一诗:“国步日多事,霜露任沾衣,留落十五年,至今方北归。夜投胙城宿,百里即王畿,遥望一惆怅,何当拜天威。”

洪皓回到临安,宋高宗极为高兴,称他“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

后来,秦桧指使人弹劾洪皓,将洪皓调任饶州知州,后又连续罢免,还把他流放到岭南。9年后,洪皓才获准内迁回乡,走到广东南雄时病逝,终年68岁。高宗听到洪皓死讯,很为叹惜,恢复他徽猷阁学士衔,谥号“忠宣”。

洪皓生平著作有《鄱阳集》《松漠纪闻》《姓氏指南》《春秋纪咏》等,其中所作《江梅引》四首,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空归不管旁人说

洪适(1117-1184),字景伯,洪皓长子。人称神童,一日能背诵三千字文章。48岁官至右丞相,封太师、魏国公。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洪适13岁时,父亲出使北方,母亲多病,弟妹年幼,全家事务大都由他主持打理。在金军进犯苏浙时,洪适毅然带领家中佣仆,护送祖母、母亲和五个弟弟、三个妹妹登程回到故乡饶州,躲避了秀洲战祸。

绍兴十二年(1142),25岁的洪适高中博学宏词科第二名榜眼,得到宋高宗的接见和称赞:“父在远方,子能自立,此忠义报”。

盘洲老人洪适像。 张新冬/绘

洪适任徽州知州时,到婺源等县巡查田赋、茶税、徭役,发现乡间富有农户几乎不承担徭役,而生活贫困的自耕农却要负很重的徭役,存在严重的徭役不均的弊端;还发现地方官吏趁征收赋税之机敲诈百姓,勒索钱财,中饱私囊。

对此,洪适严令彻查,严惩贪官污吏,保护农民利益。徽州百姓多感其恩德,都安心耕作,按契完粮纳税,秩序安定。

洪适在朝时力主收复中原。在任江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时,他率领属官,及时组织、运送粮饷等军需辎重,供给将士,为抗金战役“采石矶大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洪适退职回乡后,自号盘洲老人,留下很多诗文名篇。其中收入《四库全书》的《盘洲集》影响很大,代表作《渔家傲引》词,从一月唱到十二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归隐后的生活,其中一句“空归不管旁人说”表明了洪适坦荡无私、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笔著《泉志》身许国

洪遵(1120-1174),字景岩,号小隐,洪皓次子。22岁时与大哥洪适同时考中博学宏词科,并被钦点为状元。后来官至右丞相,封鄱阳郡开国侯。

洪遵不论在京城或在州县地方为官,均以民为“本”,关心民间疾苦,多方为民着想。当时,宋廷曾一度海禁,以担心商船被海盗劫掠为理由,把商船悉拘入官不还,甚至把沿海船舰及水手、民兵也扣留起来,对江浙沿海商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洪遵为此奏论,把船还给商人,水手可以自己选择出路,老百姓非常感谢他。

洪遵在调任安徽太平知州时,圩田被洪水冲毁,百姓失业,洪遵募集民工修复圩堤。时值深冬,洪遵带酒食慰问民工,民工很受感动,干劲倍增,顺利地把圩堤修好了。

文安公洪遵像。 张新冬/绘

有一年,湖北发生旱灾,州县施发的粮食不能满足所需,有的灾民饿得奄奄一息也没得到一粒米。洪遵便叫差役根据灾民居住远近、年龄、身体实情分先后供给,呈报免除灾区十分之九的赋税,又到江西买进大批粮食,救活了数以万计的湖北老百姓。

洪遵生平著述甚多,撰《洪氏集验方》六卷,在江淮一带医家之间流传。30岁时写成《泉志》,对后世钱币学研究影响很大,也是我国现存全面论述钱币学最早的一部著作,堪称中国钱币学的经典著作。

《容斋随笔》传经典

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宰执,南宋著名文学家。

洪迈10岁时,经衢州回老家饶州,在白沙渡口岸边小酒店的破墙上,见到不知何人题的一首《油污衣》诗:“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饶洗遍千江水,争如当初不污时。”

少年洪迈将这首诗当成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历经宦海浮沉几十年,无论是出使金国,还是在福州、赣州、婺州、绍兴等地任职,他都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奉公尽责,政绩卓著,将“白衣”守护始终。洪迈在赣州建造的东河浮桥,沿用至今,是赣州市的国宝级文物。

容斋先生洪迈像。 张新冬/绘

洪迈在文学上有着巨大的成就,笔记《容斋随笔》,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文集《野处类稿》《万首唐人绝句》等,皆为传世名作。

尤其50余万字的《容斋随笔》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同为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此书十分珍爱,带在身边,常年品读,临终之前看的最后一本书仍是《容斋随笔》。

2018年,为承遗德、弘祖志、传家风,鄱阳洪氏后裔齐心协力,在古县渡烟坡山建成大气磅礴的皓公陵园。2023年底,洪迈诞辰900周年之际,洪氏宗亲又在双港龙吼山建成洪迈陵园。

翻开《饶州府洪氏世训》:“出仕尽忠,必遵成宪;居家尽孝,克叙天伦。毋至贪虚悖逆,有玷祖德……”作为饶州文化的代表,“四洪”不仅让后世肃怀景仰,更可以引发足够宽泛的思考。

来源:当代江西

3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